新经济带活写字楼市场 武汉进入商务地产时代

发布时间:2005-5-13来源:武汉晨报

近一两年,从北京到武汉,几乎每周都要往返两三次的汪先生说,他每次乘坐的航班头等舱都是满位,这是几年前比较少见的一种现象。尽管在北京发展一直很顺利,但汪先生还是在今年移师武汉,他认为武汉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常常满座的航班就可说明,武汉的商务往来正在增多,而这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单从航班的满座率来判断城市的经济指数,也许有些偏颇。但近期香港三大财团相继通过土地市场进入武汉房地产界,则使许多人不得不对武汉的经济发展潜力予以重新评估。
4月28日,香港瑞安集团以33.9亿元拿下永清街地块;4月30日,和记黄埔以16.23亿元拿下江汉路花楼街地块,仅此两天,50亿元落定武汉。而此前,世茂集团以31.5亿元圈下汉阳鹦鹉洲地块,香港三大财团如此近的时间内聚集于长江与汉江之滨的武汉,以至业界许多人也开始重新认识武汉的城市定位。
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先生在接受阳光卫视杨澜的专访时曾说,虽然他参与了香港很多法规的制定,但他并无意从政,因为他是一个生意人,他更感兴趣的是哪里可以让他的资产创造更多的价值。2005年,这个打造了上海“新天地”的儒雅商人,继杭州、重庆之后,选择了进入武汉。日前,在接受武汉众多媒体采访时,罗康瑞先生说,武汉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地位决定了,武汉将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持这种看法的绝不仅是罗康瑞先生,许多先后来到武汉的外地开发企业,均认为武汉将成为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
不仅是开发企业,一些国际化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在近一两年相继登陆武汉。一位曾在台湾某银行担任副总裁的郑女士,几年前随在汉经商的先生来此定居,一直处于空闲状态,只是偶尔为驻扎上海的外资银行做顾问工作,而现在她可以安心在武汉工作了,因为一些外资银行的进入,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一位地产界的资深人士说,这些大财团、金融机构的进入,为武汉的商务地产带来商机,它们将促进武汉的商务地产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新经济带活写字楼市场
在一些地产界专业人士的眼中,商务地产,主要是指面向公司商务需求的不动产业务(包含大量的持有型业务),主要包括写字楼、酒店及酒店式公寓、加工类工业园区、研发类高技术企业的总部基地、展览中心、物流中心、娱乐文教卫中心等。商务地产应该是能够根据不同区域特征和特殊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商务功能和能满足长期商务增值服务。
在众多的商务地产形态中,写字楼可谓沉睡后的苏醒:据有关数据统计,自2003年起,武汉写字楼市场相继推出了SBI创业街、湖北信息产业大厦、慧谷时空等写字楼,仅上半年的推盘量就达到了30万平方,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写字楼全年的推盘量;2004年,一些新型的低密度写字楼相继入市,国际企业中心、当代企业总部基地等以新姿态亮相;进入2005年,一些老的写字楼也改头换面全新入市:2月26日,武广重新打造后的武广.福布斯中心以崭新形象亮相,并以全框架5A纯写字楼正式开盘。武汉库玛营销策划机构的负责人说,该项目推出至今,已销售了70%。而库玛同期推出的另一个写字楼项目中百写字楼以从未有的形式高调出场,且入市后即取得不错的销售效果。继武广之后,一些老写字楼均焕发新颜:新世界国贸中心重新树立起高档写字楼的崭新形象,而武汉“老牌”写字楼泰合广场也不失时机地以新面孔亮相,一时间,众多写字楼在房地产市场火爆了一把。
武汉库玛营销策划机构的汪洋说,目前武汉写字楼的俏销,主要由于新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促动。武汉作为中国发展的中心城市,城市定位主要是连结东西部的金融及其衍生行业的枢纽、信息交流枢纽、现代制造业基地、交通枢纽、物流枢纽等。这些行业及为其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的衍生企业都是商务地产的主要需求者。一方面,武汉将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最早开放的5个城市之一;另一方面,截至2006年,金融业和保险业将会对外资全面放开,一些国际化大企业的进入对于写字楼市场将是个非常大的需求。随着这些企业的进入,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下游企业也将逐渐增多,会计事务所、中介服务公司、服务机构、包括银行派出机构等正是写字楼市场的主要消费力。这些写字楼的主要消费群,也逐步影响着本地企业。
武汉写字楼潜力巨大
提及写字楼,在武汉较早从事地产代理业的张先生颇有感触:早几年,他在青年广场买了一套单元楼用来办公。一次,一个大客户前往公司拜访,结果进电梯时刚好和一个买菜回家的老太太相撞,此次拜访致使这个大客户对公司的印象大打折扣,与该客户签的合同也险些夭折。自此以后,张先生就将公司从青年广场搬了出来,并在建设大道上的一个纯写字楼内租了一层楼来办公。
如今,类似张先生这样的中小企业主,已逐步意识到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并将办公场所从居住小区、商住楼、酒店中搬迁出来,进入写字楼。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武汉的高档写字楼中,以外地企业和外资企业居多;而中低档写字楼中,则以本地中小企业居多。而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办公场所搬进高档写字楼,视为验证企业实力的一个标志。
汪洋说,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写字楼年会上,有专家预测,从2005年开始,内地的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写字楼的供应量会持续放大至2008年左右。在北京,不管是工作,还是自己投资开公司,有这样大的人口群体,对写字楼的需求有一个相当的容量,只不过是什么时候放大。基于这种分析的原因在于,近期中国经济一直持续稳定的成长,今年第一季度的成长率是9.5%,比去年的8.5%高了1%。内部的需求跟外部的投资狂热持续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最直接的是带动房地产的发展,而写字楼需求会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
实际上,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办公的时代,或者说进入了一个企业的时代,就是说企业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原动力,而企业的发展和办公是分不开的。有业界人士认为,一个城市的定位影响写字楼的供给。因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一个商务化的城市或者是国际化的商务大都市,它整个写字楼的供应量就会大,而企业聚集就比较多,所以现在的写字楼重点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而像很多地方,比如杭州这样一个相当发达的城市,整体写字楼的供应却是很少的,整个城市的写字楼供应量就一两百万平方米,和住宅的供应量差距很大。而武汉的城市定位,显然在未来几年,其写字楼市场将进入一个爆发期,这不仅基于对写字楼庞大的市场需求,还由于武汉已经形成多年和规划成形的几大商圈,对写字楼市场的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