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进入新一线 黄石列衰落城市

发布时间:2013-12-20 17:12:53来源:亿房网

    《第一财经周刊》对400个城市的综合商业指数进行排名,成都名列“新一线”城市榜首。成都的脱颖而出,反映了世界对这座城市发展潜力的绝对信心。

综合商业指数成都列400城市之首

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是吸引大公司来到中国的原因之一,这些人口既意味着数量无可比拟的消费者,也意味着数量庞大的人才和劳动力。但当它们想要为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寻找更多参考指标时却发现,难以找到一个针对数量如此之众的中国城市的现代意义上的分级和分类。

按照国际通行的理解,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是资金、人才、货品、信息交流之地。英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就把城市定义为“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事实上也正在冲破行政级别的枷锁,更加贴近现代意义上的由商业驱动的都市。这种突破意味着,依据工商业繁荣程度对城市进行分级已经成为可能,而且必要性也越来越迫切。

这是《第一财经周刊》2013年决定从公司和公司人角度,对中国除传统一线城市之外的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100个百强县共400个城市进行详尽调查的原因。

详尽调查400个城市

从3月份开始,《第一财经周刊》从《财富》500强企业和中国100强企业中抽取了285家大公司进行了走访调查,考察了它们在中国的区域布局和未来的战略重点区域,以及它们对中国城市未来成长性的认识;与大公司密切相关,还调查了银行、房地产、汽车、奢侈品、零售连锁、酒店、快时尚等多个领域的140个一线品牌在全国的城市分布,考察了它们进入的城市数量和开店的数量。

公司人方面,《第一财经周刊》调查了来自北上广等传统一线城市的1000多名年轻公司人,考察他们在现工作地之外乐意去工作和落户的其它城市,他们的意愿能够反映出这些城市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此外,还搜集整理了400个城市的2012年GDP规模、2012年居民人均收入、《财富》500强企业落户的数量、211高校数量、国际航线的数量、外国使领馆的数量、机场吞吐量等,这些指标数据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教育资源和经济活跃程度。

基于这个排名,我们对400个城市进行了全新的分级。

其中“新一线”城市为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福州、济南等15个,它们或为直辖市,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中产阶层人群,以及可观的政治资源;或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多个省份具有辐射能力,有雄厚的教育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便利的交通;或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和独特的城市魅力。这些城市理所当然也是各大公司的战略要地。

这种城市分级方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行政级别的划分,摈弃了以GDP论英雄的单一指标分级,而是综合了人均收入、教育资源、大公司和大品牌的选择等多项更具现代商业意义的指标。

盘点中国正在衰落的十大城市

1、鄂尔多斯:煤都神话的破灭。这个曾经名不经传的内蒙古三线城市,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神话--GDP一度赶超香港,房价直逼"北上广"。鄂尔多斯的煤炭产业占经济总量近70%,占财政总收入近50%。拥有"黑金资源"的鄂尔多斯,在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里,风头一时无两。可惜,煤炭带来的巨额财富,被这座城市挥霍在房地产市场里。据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鄂尔多斯的楼市均价大约为1200元,三年后,住房均价飙升到7000元左右。神话的破灭始于2011年底,煤炭量价狂跌,楼市出现低迷,鄂尔多斯这个富裕煤都陷进债务危机。显然,单一依靠煤炭资源,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粗放生产,导致环境恶化,产能落后,同时热衷房地产的投机买卖,这让鄂尔多斯的发展之路越走越窄,泡沫隐患重重,终于一夜之间,神话破碎。近年来,城市产业谋求转型,将装备制造基地作为强力引擎,引进500强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市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预计到2017年,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提高到50%左右,有望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完成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生产的转变。

2、陕北神木:煤炭王国风光不再。“因煤而兴,因煤而富”,神木构建了一个让人艳羡的优质煤炭王国,拥有免费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该县煤炭探明储量500多亿吨,几年时间,神木先后成为陕西十强县、中国百强县。同样患有煤炭资源"依赖症"的神木,在煤炭市场低迷,资金链短缺背景下,出现大额非法集资案件。而且,多年对煤炭的过度开发使用,也导致当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尽管当地官员一再否认政府财政危机,但根据《榆林市2013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今年一季度神木县99处地方煤矿停产了42处,另外尚有50处在做基建,实际也未开工,真正正常生产的只有7处,煤炭行业无法支撑当地经济。而依附煤炭行业的物流、商业、煤炭机械等大规模下降,导致地方财政吃紧。面对资源的枯竭,结构单一的产业无法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神木县也开始寻求产业转型和升级。当地政府筹备慈善公益基金,却饱受种种质疑;资源相应的产业得不到带动;上下游的技术创新与农业创新说多做少,实业艰难,未能带来相应的收益。转型之路困难重重。

3、甘肃玉门:聚散皆因油。1939年玉门老君庙第一口油井出油,解放前十年间,石油产量占同期全国总量的90%以上,奠定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玉门输送大量人才和技术。这里繁华兴盛,拥有近11万人口,经济发达。然而,过度的开采,石油产量开始下滑,环境破坏严重。由1959年最高的140.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这个国内最早开发的油田,如今成了企业规模最小、发展困难最多的石油企业。2009年3月,玉门市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此时,这里人口已不足三万,经济萧条。随着企业的接连破产与个体户的锐减,产业经济的萧条最终影响到了地方税源的缩水,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大量外流。而油田企业部分搬迁和生活基地的搬迁,造成了大量人口迁徙。高收入高消费群体和高劳动素质人才流出,迁入的却是贫困群体和低素质农业人口,消费能力和生产动力严重缺乏。新玉门转向开发风电资源,成为全国第五大风电基地和甘肃第一大风电基地,建设新能源产业城。但其石化产业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该市主导产业,"一油独大"的畸形产业结构还将难以改变。

4、湖北黄石:矿竭城衰。另一个拥有丰富矿源,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的是湖北黄石。据公开资料显示,黄石的金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88%,铁矿石保有储量虽只占全省储量的23.7%,但产量居全省第一,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江南聚宝盆"黄石市里,企业大多有"恋矿情结"--"反正我们有矿,我们的经济总量在全省依然排在前列。"这座资源城市,试图依靠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减少资源开发产值,提高制造业和农业的比重,完成经济转型。可是,第三产业的落后,技术生产能力不足,对资源的依赖性,城市未来的发展仍然充满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