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4-24 10:28:09来源:亿房网
据新京报报道 一季度房地产表现不给力,业内预计今年房地产资金总体紧张
今年房地产将向何处去?昨天,在2014中国城镇化高级国际论坛上,多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公开呼吁放松限购等行政性调控措施。几天前公布的一季度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数据,让房地产业内更多一份担心。
房地产“钱紧”将成趋势
昨天,全联房地产商会名誉会长聂梅生在论坛上表示,房地产资金总体紧张,是今年市场三大趋势之一。另两种趋势,一是房地产各项指标仍然处于高位,但房价、投资额、交易量等指标的涨幅在下滑;二是不同城市、地区、企业间的分化将持续,“表现会有很大差距”。
对于房地产的“钱紧”,聂梅生认为,一方面是房地产企业取得资金的渠道和成本比较紧张,另一方面个人获得按揭贷款也不容易。
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533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8%,增速比1-2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
业内呼吁非行政手段调控市场
在预判“钱紧”成为2014年楼市趋势的同时,业内人士也在呼吁调控的放松。
上置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建建议,放开非市场手段的各类限制政策,如限购、限贷、限价。在施建看来,应在做强保障性住房的基础上,放开针对商品房的限制性政策。
首开集团董事长刘希模认为,一些行政干预过多就会干扰企业正常预期,如之前土地出让的时候没说限价、限购,等到企业拿地之后,有些政策就出来了。
部分地区已酝酿松绑
昨天,一位已退休高官对记者表示,一些地方已经在寻求变相突破限购政策,如只在辖区内局部区域限购。
浙江省内一家房企人士也透露,浙江部分城市也在讨论给限购松绑。这位人士表示,调控本就应当因地制宜。一些城市房地产下行压力大,就开始谋求放松调控助力经济。
聂梅生担忧,不调整限购措施,改善型购房人买不了,原有的小房子就无法出手,这也会影响下一级二手市场。如房地产降速持续,影响会波及房地产上下游,给整个经济带来负面效应。
一季度地方财政55.4%靠卖地 专家呼吁土地财政转型
据证券日报报道 推动土地财政转型,首先是确立以房地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体系,形成可持续的地方收入来源
根据最新财政数据显示,“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的主角地位依旧稳固。第一季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到1.08万亿元,同比增长40.3%,而同期地方本级财政收入1.95万亿元,“卖地”收入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比例达1:1.7。
与此同时,由《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3个省(市)“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显示:23个省(市)最少的有1/5债务靠卖地偿还, 浙江、天津2/3债务要靠土地出让收入偿还,分别达66.27%和64.56%。在被审计调查的市级政府中,承诺以土地收入来偿债的占比高达81%,县级 政府也超过50%。
“对地方政府而言,现在调控房地产、营改增,首先冲击的就是地方财政。”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表示,与中央政府相比,没有发债权的地方政府面临的 “财政焦虑”更为严重,不少地方患上“土地财政依赖症”说明财税体制改革需要深化,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统一,导致很多地方只能依靠卖地推动地方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营土地”、“卖地还债”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无形之中会强化自身“商人”的角色,过度参与到市场竞争等微观事务中,这显然不是现代政府应追求的角色。因此,改变“卖地还债”的根本,还在于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
“土地财政问题是改革很重要的突破口,地方政府要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是通过卖地,而是通过土地的渠道获取可持续收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 锦认为,三中全会文件重点已经提到房地产税,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也提出要做好房地产税立法相关工作。改革最后 结果之一,是形成可持续地方财政体系,不能再靠卖地作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应尽快开征房地产税,使之替代土地出让金,把土地出让金废除,从而避免地方政府的卖地和房地产化冲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提出,开征房地产税后,要对过去收的较高的土地出让金进行退税,并对低收入的人进行减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一份报告也指出,推动土地财政转型,首先是确立以房地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体系,形成稳定的地方税收体系的收入流量;第二, 通过强化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管理,将近三分之一的政府收支纳入规范的预算管理,有效弥补当前财政管理的一大短板;第三,有效规范土地收益分配,对促进房地产 市场稳健发展、有效保护国有和居民土地权益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地方政府由努力增加GDP和流转税收入转向集中力量 改善当地经济社会环境,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更趋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