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5-9-27来源:武汉晚报
六亮点资产规模日益壮大
2004年,332家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净资产总额同比增长29.7%%和20.3%%,应缴税金总额达15.2亿元,实际上缴税金总额12.71亿元,企业增加值28.76亿元,对武汉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发明显。
资金回笼提速
2004年是我市商品房价格自1998年房改以来上涨最快的一年,现货住宅和预售住宅平均成交价同比分别增长12.8%%和29.3%%。当年,332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7.15亿元,同比增长44.15%%。企业资金回笼速度明显加快,平均7个月左右实现一次开发产品的周转。
费用控制见成效
企业在加强内部费用控制方面成效显著,管理费用的增幅远远低于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增幅。以十强企业为例,管理费用不升反降,降幅达17.55%%。盈利企业总数为161家,占汇总总量的48.49%%;盈利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79.15%%,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的同比增幅均超过了150%%。
融资扩张求发展
2004年,对于我市多数开发企业来说,考虑的已经不是能不能赚到钱的问题,而是如何以更快的速度融资扩张求发展。332家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从2003年的5.24%%提高到2004年的11.5%%,翻了2倍,远远高于银行的同期贷款的年利率5.58%%(一年期)、5.76%%(一至三年期)。
品牌企业做大做强
2004年十强评比中,纵横(武汉)盘龙城置业有限公司、湖北新长江置业有限公司、武汉南国置业有限公司等新面孔入围前二十名。一些品牌企业在企业利税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实现“双高”。2004年,我市十强开发企业实际缴税金总额达4.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1亿元。上缴税金超过500万元的房地产企业达62户,实际缴税金总额达10.19亿元。
非公有制企业业绩好于国有企业
国有开发企业的业绩增长及盈利能力已远远落后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后劲不足。2004年,265家非公有制经济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家的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了45.7%%和269.77%%,实际上交税金达9.5亿元,占汇总总额的74.77%%。
三难点企业自有资金少
2004年财务年报分析显示,开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70%%以上的水平,企业资金来源中60%%以上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和预售房款。但从企业对外资金来源结构分析,排除金融机构贷款的影响,效益好企业的剩余资金主要是预售房款,而效益差的企业则更多的依赖于建筑企业的垫资。
财务费用增长过快
2004年,在成本费用利润率高于金融机构房贷利率的前提下,大规模的贷款,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金融风险,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将有可能面临贷款无法按期偿还的危机。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效益好和差企业指标差距过大,企业两极分化严重。盈利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217.06%%,亏损企业同比增亏-100.27%%,经营业绩差的企业退出“江湖”成定局。测走势银行贷款“断炊”,企业整合加速。
2005年,在国家出台了针对房地产市场的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惜贷和销售市场资金回笼速度的放缓进一步加剧了我市开发企业资金的紧张状况。大批中小企业转让手中项目或谋求异地开发,合作开发成为主流。同时,实力强的大企业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信贷资本青睐的对象,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融资方式多元化
2005年下半年,一些有项目的开发企业为防止资金链的断裂,已开始采取信托、民间集资和担保公司融资、银行委托贷款等多种方式筹资。
经营业绩平稳上扬
由于上半年开发企业的销售收入和资金回笼基本没受影响,为全年业绩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预计2005年全年我市开发企业的整体经营业绩将会继续平稳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