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17 11:36:48来源:长江商报

在老汉口穿街走巷,常常会遇见一种与当下身处环境截然不同的气质:隐藏在商铺中间的古旧民居、人群中偶然撞见的某个看似平凡却显然有故事的老人家、以及从街巷中突然冒出的一曲调子……那种老汉口的生活方式,固有的习性一不小心就把你“绕”进去了。
汉口与武昌、汉阳不同,自开埠以来近代的工商业发展与城市的形成,让其天生就具备了开放与包容的特性。“货到汉口活”的地域优势,也给来汉口做生意、生活的各地“移民”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气质,这便是我们在汉口许多老街巷中经常会遇到的。
统一街,曾经的文人聚集地,从这里刊印的戏曲唱本、字典、医学书、小说等出版物曾远销全国;而与之交会的文书巷,虽有个“文艺”的名字,却从来与“文书”无关。
曾是文人聚集地的“统一街”,现在是五金、电器一条街;小吃街“文书巷”,原本与“文书”无关。
日军曾在此设慰安所长达7年
汉口积庆里为一处具有近90年历史的近代城市“联排式”住宅区,面临中山大道,与南洋大楼相邻,由1条主巷道和8条横巷交错而成,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1938年武汉沦陷后至日军投降,日军曾在这里设置慰安所长达7年之久。
上世纪60年代,积庆里部分房子维修,当地居民曾看到一家房后挖出很粗的光缆,“应该是日军留下的。”据住在此地的老人回忆,听老一辈的人说过,日军曾在积庆里建慰安所。日本人撤走后,当时汉口一些银行职员搬来住,这里就成了民居。积庆里至今还保留有旧时厚重而斑驳的木门,门楣上方有三角形装饰图案、老式百叶窗……走进两层楼的楼房,是每层4米多高的空间,17级木制台阶依稀是当年的模样。该楼靠近中山大道的部分,已被改造成文书巷小吃街及民众坊购物街。
目前,该旧址的基本格局得以保留,但由于年代久远,旧址保护现状堪忧。5年前,此处旧址曾列入拆迁范围,后经专家呼吁及文物部门努力得以保留。2010年,文史馆相关专家提出将旧址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整体保护和利用。今年2月,市文史馆组织专家再次调研旧址,针对其破败现状,呼吁尽快对之进行抢救性保护。“保护和利用好‘铁证’,让世人永远铭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在武汉犯下的反人类罪行。”
统一街:三街合并而成,庆祝“全国统一告成”
从中山大道往民生路走不到百米,右拐便是统一街。这条现在被各种五金店、电器市场所占满的街道,你一定想象不到,上个世纪初却是老汉口著名的图书大世界,文人云集、书业鼎盛,与汉口交通路、武昌察院坡齐名。
统一街贯穿民生路,民权路与大兴路。街道不宽,不足十米,却因身处繁华的闹市区而常常被塞得满满当当,房屋人口稠密,自行车、麻木川流不息。据了解,这片寸土寸金的风水宝地,清初还是河沟纵横。那时汉口还没有修筑城墙,统一街这一带,是当年长堤的堤尾,“春夏水涨时可行小船,有泊船码头”。
1864年修筑城垣后,河床逐渐干涸,长堤逐渐开始有了路,堤尾一带同样如此。人们在此建土屋居住、形成街市,因地形复杂街巷也扭得狭长弯曲。1928年前,统一街称半边街,民生、民族、民权、三民四条马路修建后,半边街就和土档街、港边街一起被命名为统一街,以示“全国统一告成”之意。
但早在未“合并”之时,受黄陂、孝感人多的影响,这一带流行唱黄孝地域农村小调,尤以黄陂花鼓戏为盛。于是,统一街就有了以刊刻、制售戏本为主的出版印刷业务。接着,一系列书铺和林林总总的书局遍地开花,如广益书局汉口分局、同文堂书局、广文书局、恒昌永画片店等。
到抗战前夕,这里的图书市场已初具雏形。武汉沦陷后,疯狂的日军将四官殿一带民居夷为平地,而在其上修建兵营及囤积军火等战略物资,于是四官殿一带的书铺被迫转业、停业,大多数迁往附近的统一街,一时间此处的书局增加了13家。
统一街上的书业分为两帮:“本帮”和“洋帮”。本地人开的书局书店,在这行俗称“本地帮”或“本帮”,多自产自销《黄历》、《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以及楚剧、汉剧、豫剧的唱本,同时兼营木刻图书,也翻印新潮的国文书籍。“上海帮”的书商后来也逐渐加入,“上海帮”又称“洋帮”,货多色彩印,印制精美,数量质量相比较都高于“本地帮”,生意一时造成垄断。但当时钟情本土文化的人还是多,喜欢价格低廉的门神灶神之类,所以,“本地帮”的生意也没有因竞争而萧条。有资料记载,从这里大量刊印的戏曲唱本、私塾启蒙用图书、农历、善书、画片以及言情小说、字典、医学书、课外补充读物等出版物,行销全国10余省,有的远销香港。
1956年公私合营后,统一街图书市场渐渐淡出历史。后来换上的面容虽然依旧热闹,但仅仅和“小生意”相关。
地标 文书巷
与“文书”无关,因小吃再次被人熟识

巷内民居简陋,空间逼仄。
与统一街交叉纵横的巷子不少,由高处往下看下来是一溜红色屋顶的低矮房屋,与周围的高楼林立形成极大的反差。那些分布其间的巷子、里份,大都隐蔽得很,狭窄弯曲,只能靠步行出入。文书巷,便是其中的一条。
文书巷不如其名,从来都和“文”与“书”无关,行走在狭长的巷子里,感觉身处另外一个世界。巷子两边的房屋,形制杂芜,有两层砖混结构的坡顶瓦屋,有平顶火柴盒子类的楼房,有朝巷子开门的,也有在巷子里只见山墙而不知门开在何处的,偶有陈年屋梁或雕花窗框在水泥嵌缝里露出来,也与“文书”无关。倒是能见到许多武汉的老行当,一楼是门面,老板就住楼上,与花楼街、得胜桥这类因商业而形成的老街一样。
说起这条巷子,不得不提起黄孝河。一个多世纪以前,从黄陂、孝感到汉口做生意的商人,乘坐着各式的木船进入后来被称为“黄孝河”的地方,到了“土垱”泊船靠岸,起坡做生意。文书巷当时就处在土垱一带——现在巷子深处还有一条小巷叫“土垱巷”。因为热闹且生意繁盛,官府便设了驿站,专门传递上下文书,以至巷子形成后,直接定名为“文书巷”。
文书巷形成的时间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其时,政界、军界、商界名流视六渡桥地段为风水宝地,斥资大兴土木。先是1917年建了南洋大楼,接着建成同善里(今积庆里),两处建筑中间自然形成一个巷道,这就是文书巷北端的入口。文书巷是紧挨着积庆里向南延伸的,积庆里“一纵四横”这么一摆,文书巷的径深就达到了近百米,再往前延伸百余米,就与统一街交会了。
现在人们说起文书巷,多是对靠近中山大道南洋大楼这段更为熟悉。因为这里有随时在播放新疆音乐的“烤肉串店”、贩卖芝士焗红薯的“有间苕店”,以及靠里一些由小推车变为店面的“老万炸鸡架”……吃货们循着味道就来了,小吃也顺带着让人们再次知道了文书巷。
再往里走,这条街就和小吃无关了。老式砖混结构楼房在街道两侧不规则地排列着,民居房屋多为二层,间或夹杂一些简陋的木板房和低矮的“过街楼”。文书巷居民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逐渐密集,由统一街穿行文书巷直达中山大道的过往行人很多,与隔壁贤乐巷的冷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景象。
“老复盛”的肥肠灌糯米,曾引来三镇“好吃佬”
文书巷一楼的门面几乎全是老行当,门面的主人也基本都住在这附近。
比如文书巷人尽皆知的修鞋店,修鞋师傅就住在店面楼上,如果碰巧他不在,只需要站在楼下喊一声,师傅便会迅速下楼。无论鉴别皮质,还是修理鞋底或拉链,师傅用面前一溜传统工具就能解决,据熟客说这里修鞋价格便宜,他们都非常放心把鞋子交给他,有空再过来拿,甚至有鞋子在这里放过长达几个月的时间。
文书巷形成的这种小商业氛围,应该要从1955年建起近400平方米的贤乐菜市场算起。它与统一街交汇处的肉店、油店、粮店一起,在长达30多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很是热闹了一把。
老武汉人都知道的“老复盛”便在这条街上。因主打家常菜,且价廉物美,自然吸引了汉口、汉阳和武昌的“好吃佬”,他们家的肥肠灌糯米一度也是火得很。十多年来,扎堆而至的小餐馆、小吃店一下子串起了“文书巷小吃街”,大有与“户部巷”“吉庆街”比肩的势头。走在街上,吃在街上,真是很有“武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