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真的要上天 房价上涨背后帮凶竟是他!

发布时间:2016-6-17 14:59:38来源:亿房网

据商业见地网报道 2016陆家嘴论坛6月12日、13日在上海举行,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媒体问及“房地产有无泡沫”等问题时,霸气反问记者:“你买的起房吗?你觉得房价不高吗?”

那么,房价上涨背后帮凶是谁?吴晓灵在谈到货币政策时表示,从1949年—2008年全国信贷30万亿,而2009年—2015年,涨了63万亿。也就是说用七年时间放了30年的两倍多的贷款。货币供应过多了,不是带来物价的上涨,就是带来资产价格的上涨,在中国,也就主要是房价的上涨。

2016 年初,一线城市曾出现房价暴涨,随后带动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普涨,甚至出现了信贷资金“加杠杆”入市炒作的迹象。与此同时,商品房库存积压依然非常严重, 去库存效果甚微。房地产市场牵涉面广,与投资、信贷、金融风险直接相关,是影响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房价自2015年年初以来平均上涨11%。北京、上海和深圳等所谓一线城市的房价以30%的涨幅领涨。近期,这一涨势已蔓延至规模略小的二线城市,今年迄今为止二线城市房价已上涨5%。而楼市股票的低迷暗示着当前房地产复苏的不可持续。

除了买房需要大量信贷外,买地建房也要大量信贷才行,开发商以三分之一的自有资金撬动三分之二的其它资金,购房者以20%的首付款作为杠杆,其它的是银行贷款。信贷资金开路,庞大的民间资本跟进,形成一个杠杆效应,让大量的城市房价一夜暴涨。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贷款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比重约20%。如果考虑到还有以其他用途申请的贷款变相进入房地产市场,这一比重可能更高。一旦货币政策出现结构微调或信贷政策有所调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信贷房地产信贷不良率不到1%,居民储蓄等金融资产远高于负债,居民购房首付平均为房价的30%左右,银行按揭贷款总规模约为房价总市值的10%。非金融机构也大量为购房者提供从首付款到资金周转的全方位融资信贷,大大降低了购房者借贷买房的门槛。

“当 前,房地产投资已经出现了分化加大的局面,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因为虹吸效应房价上涨过快,的确产生了一些新的风险。”刘元春描述,一线城市已经产生了 萧条性泡沫,“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大量资金找不到可以增值的投资空间,所以又纷纷进入已经过热的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

刘元春指出,部分城市房价暴涨持续到今日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杠杆型泡沫会令风险加码,需要尽快防止。

他解释,此前房地产泡沫化虽然严重,但若并非杠杆型泡沫,危害还不是特别大,但依当前的情形来看,却必须尽快抑制杠杆型泡沫的增长。“杠杆型泡沫是极其危险的!”刘元春强调。

一线城市房价骤然飞涨是否意味着杠杆已经过高?

尽管并没有确切的数据证明这一点,但根据央行最新数据,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创下单月纪录新高。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贷款数据的激增与一线城市房价飞涨有着密切关系。

去年以来,央行多次降准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在经济承受下行压力、资金面紧张的情况下,释放出的大量流动性意味着商业银行有更多钱用于放贷,其中自然也包括房贷。

然而,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担忧的是,大量释放出的流动性并没有如愿注入实体经济,也没有注入库存高企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而是流入了已经过热的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中,并进一步助推一线城市房价节节攀升。

摩 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执行董事、首席经济学家章俊便认为,个人住房贷款加杠杆的空间可能并不像数据反映出的这么大。“中国个人住房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从国际横 向比较来看的确较低,但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重要也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中国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占比极高,企业部门的融资大部分依然依赖于银行信贷。这就造 成在统计住房贷款占总贷款比重的时候,分母要相对于其他直接融资市场发达的经济体要大。”

章俊认为,这种与其他经济体的差别所造成的结果可能是中国个人住房贷款占总贷款比重被显著低估,这也意味着个人住房贷款杠杆的空间可能并不如设想中那么完美。

章俊称,政府适度推动居民加杠杆来对冲经济下行风险无可厚非,但从最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以及1月份新增信贷中居民中长期贷款规模显著增长的情况来看,居民加杠杆或许已经驶上了快车道。

货币超发——信贷充足——央企抢地——杠杆资金跟进——地价上升——房价暴涨——货币新一轮被迫超发,这是一轮可怕的正反馈循环,加速了楼市泡沫的生成。去年股市也是这一逻辑,只不过我们说股市是有毒资产价值定价显著背离,这次有毒资产是不动产而已。

中国最新的信贷周期开始于2015年,自从那之后信贷加速扩张到史无前例的水平,M1货币供应现在的增长率是22.9%。我国是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银行自主进行放贷,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所以,贷给谁、不贷给谁,基本由银行的信贷偏好说了算。

当前整体流动性过剩,企业不愁贷款,扎堆地选择投资房地产市场,此外,政府对风险的大包大揽,使这些房企根本不需要考虑风险。

拿地的资金大多是银行的,至多把地给银行罢了。自然也就不会把地价当回事。尤其是央企、国企,以其独特的国有资本担保、抵押物充裕等优势,就更不需要考虑成本、代价的问题了。

日本人的地产泡沫吹了四、五年,最终还是在1989年破了。美国人的次按泡沫吹了五、六年,最终在2007年破了。

房价还得涨,尽管不会永远涨。正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说过:“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中国房价不会暴跌的真实原因 看完后恍然大悟

据深圳商业地产资讯报道 中国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吗?这个答案谁知道呢。要是知道的话,不就可以赚大钱了吗?但这不妨碍探讨中国房地产及其他资产价格长期高估的问题,从中找出哪些因素可能是促使楼市估值偏高的主因,哪些因素可以成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诱因。

为什么房价被推高,因为还有投机的价值?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研究A股高估值现象 ,认为流动性溢价是导致估值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一个市场的流动性非常好,则溢价水平可以相对低。股市中可以用换手率来反映流动性好坏,A股市场长期 以来的换手率水平居全球主要股市之首,尤其是2015年的换手率奇高,主板换手率超过6倍(年交易额与平均可流通市值之比),中小板超过9倍,创业板则超 过12倍。而且,创业板的估值水平高于中小板,中小板又高于主板。

今年以来,A股的换手率大幅下降,主板降至2.6倍,创业板也不足7倍,同时股价也大幅回落,但换手率还是高于全球主要股市的水平,A股剔除银行股之后,估值水平与全球主要市场相比仍然高出很多。

国内的房地产交易同样也是非常之大,据统计,今年1-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5.9%。从全球看,中国的房地产交易量也是最大的,仅北京一个城市的房地产交易量就超过日本。

一个市场如果交易活跃,说明这个市场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过度活跃,则说明投机性较强,投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价差收益,股市、期货市场如此,房地产市场也是如此。股 市换手率如此之高,本质上是短线投机,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差收益。而购房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自住,另一个则是同感投资来获利。国内居民家庭在资产配置 上,大约三分之二配置在房地产上,远高于大部分国家居民的房地产配置水平,这也说明国内居民对房地产投资的偏好远胜于其他金融资产,同时,房价高估问题也 必然存在。

人民日报的权威人士访谈中说,“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同时,他也首次提到“房地产泡沫”,表明了高层对于高房价的担忧。

对获取价差的偏好,与交易的偏好是一致的,这是否与东亚国家的文化特性有关呢?比如,全球金融中心都可以看成是交易平台,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就有东 京、香港、新加坡(属于华人圈)和上海、深圳等。此外,澳门的博彩业收入也是全球第一,远超拉斯维加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BAT,实际上通过做大平台 来确立它们在国内乃至全球的地位。相比之下,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国企品牌的超强企业屈指可数。因此,中国人对于追求价差的偏好,或是大于创造价值的偏 好。

房价为何降不下来?因为有一种“隐形刚兑”抬高价格

刚性兑付不仅存在于信托产品、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领域,其他资产如股市、房地产等资产实际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隐形刚兑”现象。比如,壳资源 价值的存在实质上就是“隐形刚兑”,即再差的壳公司也会因为有潜在资产注入的可能性,从而维持较高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中国股市26年来,退市的公司屈 指可数,小盘绩差公司的平均涨幅远大于指数的涨幅。

那么,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隐形刚兑”呢?实际上也是存在的。比如,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现象长期存在,如果按照市场化原则降价销售,库存是可以化解的。但事实上,当地政府会干预房价,前期购房者也会反对降价出售。因此,楼市降价之路困难重重。 

然而,最大的“隐形刚兑”还是来自政府部门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比如,2010年就推出房产税的试点,迄今仍未实施。今年年初,为了推动房地产去库存,还降低了首套房的首付比例。

为何政府一定要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呢?这是因为,房地产投资能够带动的行业最多,如钢铁、水泥、有色、化工、家电、家具等,可以带来可观的现金流回报。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购房者采取银行借贷方式购房的,只占所有购房者的1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中国目前房地产按揭贷款余额占住宅总市值 的比重只有10%左右,这也是非常低的。因此,在居民杠杆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鼓励居民购房是可以让居民加杠杆、企业和地方政府去杠杆,且这是有空间的, 不过,前提是房价不能出现大跌。

“隐形刚兑”其实就是降低了市场信用风险,使得信用溢价水平大幅降低。尽管政府一直试图打破刚兑,但就目前体制而言,似乎并不支持打破刚兑,更何况在稳增长的既定目标下,必须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支持低利率,同时财政政策也必然是积极的。

只要央行不收紧货币政策,购房仍是货币保值的一个大招

2016年年初担心两件事,一是人民币贬值,二是通胀跃升。目前看,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贬值的主动权在央行,所以,近期随着美国加息预期的上升,央行趁势下调人民币汇率。目前看通胀压力不大,那么,货币政策收紧的概率就低了。只要利率不上行,那么,对房价就不构成利空。

从我的判断看,央行会采取渐进式贬值的方式来调控汇率,或是退三进二,温水煮青蛙,同时也打击投机资金,使得投机资金无所适从。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国内外汇流出的总规模,同时又能使得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逐步增加,从而缓解贬值预期带来的资本外流的风险。

从目前看,本轮人民币贬值并没有引发资本市场的震荡,说明在资本管制的条件下,渐进式贬值的路是走得通的,对经济的冲击也会比较小。同时,对于房地 产市场而言,小幅贬值及温和通胀,都会对房价有支撑作用,因为持有房地产也是应对通胀和贬值的一种保值手段,前提是资本不出现明显的外流。

有政府调控的经济,不必过度担忧房价会大起大落

纵观90年代之后全球经济,爆发全球性或局部性经济危机的频率比之前历史上降低了很多,原因在于主要经济体都加强了调控经济。相对而言,中国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比西方国家更大。

从过去一年来看,政府显然已经加大了风险管控力度,如权威人士在去年5月25日的人民日报访谈中就提出,“防风险也是稳增长”。因此,稳定房价肯定也是作为政府部门的一大重要任务。

就目前而言,确实很难预测房价何时会跌,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房价存在泡沫。管制导致价格扭曲,这是符合逻辑的,同时,管制也能维持扭曲的价格。对于 城镇化去库存之说,我并不看好,因为以目前的房价水平,农民工转为城市市民之后,也买不起房子,农民工市民化不会提升城镇化率,其作用只是提高城镇化的质 量,但代价是增加政府的负债。至于城镇化目前所处的阶段,已经是后期了,因为流动人口数量已经净减少。

因此,房价持续上涨的背后因素,已经从过去的人口现象,转为货币现象,货币的规模、松紧度、货币的流向成为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

目前看来,货币总量过剩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今后,只要不出现意外事件,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的格局不会变化,房价高位盘整的可能性较大。

当然,结构性上涨的概率会大于整体上涨的概率。也就是北上广深等这些率先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的地区,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从而对房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但更多的地区会因为传统产业的过剩而导致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从而房价也难以得到支撑。

从政府部门的调控目标看,一定是避免房价的大起大落,尤其是房价大跌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风险。但即便通过加大管治力度和范围以避免发生金融风险,也 难以避免房价的最终下跌,因为影响房价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很难预测今后引发房价大跌的导火索是什么。尽管加强管治是控制风险非常有效的手段,但也免不了会 挂一漏万、防不胜防。

综上所述,年初至今,人民币贬值和通胀预期这两大因素对房价的负面影响似乎已经消除,目前似乎看不到导致短期房价下跌的因素,今明两年估计总体不会下跌。今后,估计管制的力度和范围都会增加,以避免由于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的风险,但是再多的管制其效果也是挂一漏万,房价的下跌就难以避免。

中国房价能不能暴跌,答案是不能?

在中国相对封闭的货币环境中,过度的储蓄资金要寻找更高回报,很自然地就会流向股票和地产市场,形成所谓的泡沫。泡沫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破裂,小泡泡需要时间才能成长为大泡泡,大泡泡需要时间才能成为要破裂的恶性泡泡。

那么,短期之内,房地产泡沫是否会破裂呢?

然而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金融发展研究院田利辉认为这完全有可能。泡泡无论多大多小,只要有人狠狠地踩,就会破裂。从地产大佬看空楼市,到李嘉诚的大面积抛售,再到杭州的降价,似乎形成了房价近期会下滑的预期。

房地产不仅是耐用消费品,更是投资品。作为投资品,购买者的典型心理是“买涨不买跌”。倘若形成房价下跌的预期,那么购房者将会“持币待购”。

如果出现库存过大,高度负债的房地产商需要抛售还债,就会出现房价下跌的事实。一旦购房者的预期被认证,购房者会增加房价下跌的预期,继续“持币待购”。然后,房价继续下跌。

倘若政府不对市场进行任何干预,这时的房价会迅速滑落,出现不少开发商倒闭,然后是银行出现大批坏账。然后,银行信贷全面收缩,企业也将收缩投资和生产,开始解雇职员,使得失业问题恶化。同时,投资者会抛售房产,通胀会变得严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或会出现全面衰退。

在西方,当经济衰退时,政府或者央行会推出经济刺激政策。过去,称之为凯恩斯主义;现在,实施的是“粗调”的后凯恩斯主义。否则,光靠着纯粹的市场 调整下,经济在短期内难以爬出衰退的圈子。在美国大萧条时,必须承认在美国经济的复苏中,美国政府的注资救市举措和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功不可没。

当然,危机的最佳应对方式应该是防患于未然。因此,中国需要在现在需要去适度引导市场。最好的管理方式是预期管理,而不是事后补救。最后需要重申的是,中国房价不能暴涨,更不能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