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价、房价上涨的元凶是谁:土地政策or炒作

发布时间:2004-9-30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在土地整顿下,特别是从5月起半年内暂停土地审批后,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调查显示,二季度的房价和土地交易价,均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0%,分别达到10.4%和11.5%,这更是有调查以来最高涨幅。在土地供应紧缩下,地价必愈求愈高,而地价推高最终必会分摊到房价上去,因开发商要保住利润率,炒房团也要造就房价愈炒愈高的现象,才能吸引购房者入市。

停批土地房价更炒高今年初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要求“停止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全国各地要在今年8月31日前,把历史遗留下来的协议出让问题处理完毕。”地价是房价的先行指标,在紧缩政策的影响下,今后一段时期土地供给必将大降,地价必将持续攀高,再加上业内人士推波助澜,地价房价必定高居不下,且不断上涨。由于人们对未来土地及房屋供给减少的预期,以及老百姓对购房需求的不断增加,房价进一步上涨更不可避免。

这样说来,地价房价的上涨元凶,便是紧缩的土地政策,其实不然。因为高地价都是在制度漏洞下,过分投机惹的祸。制度漏洞让权力资本化,就算在宏观调控下,有的地方还在观望,等待有所缓和的□象,立即继续扩张用地。

从房地产开发周期看,一般为3年左右,而今年以前开工的房地产项目,并没太多受到调控而停工。所以,把紧缩土地政策,说是导致房屋供给减少、房价上升的原因是不应该的,因近期的供给是两三年前开的项目,供给量并没减少,价格上升只是投机炒作导致。

国内房地产开发重点一直以住宅为主,但近两年商业用房的开发投资增速,已超越住宅投资,增速还在不断扩大,今年上半年达到35%以上,远比住宅的30%要高得多。同时这也是在宏调下,因住房开发难度愈来愈高,开发商把投资方向转向商业用房所致。

近两年商业用房发展迅速,各地兴起了建造大型商业区的热潮。商业用房开发,在去年开始形成热潮,投资增长率比2002年上升36%,是历年最高涨幅,而且上升的项目都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健身、住宿于一体的超大型购物广场。今年上半年,商业用房的竣工面积,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是各种用房的最高增长率。一些地方更以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商业区作蓝本,大兴土木,同时还以各种甚么中心作口号招商。其实这种大型商业用房开发,只适合发达的大城市,国内的城市都是中小型的,根本无力承担也不适合。

目前国内城市化比率还不到40%,还有60%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的消费场所还是集中在市集、农贸市场和小零售店。就算是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居民的日常消费还是去连锁店和超级市场。在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平均收入和总消费水平还不高下,建设大量既大型又豪华的商场,其结果必然是空置和倒闭。

收紧信贷难以小博大由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存款资金充足、富余资金又充裕,截至今年6月底,存贷款差就高达6.1万多亿元人民币。银行纷纷寻找资金出路,但优质的工商业放款对象又很难找到,城镇居民的房产抵押贷款,就成了各银行争相进入的低风险业务领域。在这种消费性贷款需求刺激下,开发商的投资冲动就常常能得到银行的资金贷款支持。

在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不但占了75%,这两种资金的增长,更由1999年的15%上升至去年的36%和今年上半年的41%,自筹资金的来源,主要靠预售房款和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所以在整个投资资金来源中,除了从股市圈的,扎□建筑商和材料商的,客户预付款的,未交土地款的,剩下的才是开发商自己的本钱。以这相对少得可怜的本钱来和利润相比,这极高的利润率诱引□愈来愈多投资者投向房地产。但在宏调信贷收紧下,购房者必受到抑制,80%以上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的房地产开发,必定出现资金短缺,如此一来泡沫就会被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