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1-11来源:长江日报
2006年对于武汉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成为国务院第二批颁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距今整整20周年。
20年来,武汉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其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05年,随着六大名城保护工程的启动,武汉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再次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对此,新年第一天接受本报专访的武汉市文化局局长唐惠虎、副局长郑自来一语破题: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武汉开始驶入快车道!
六大工程给保护和利用工作提速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全面启动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代表武汉个性魅力和历史文化渊源的全市六大名城保护工程相继启动,其保护和利用的力度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也是少见的。”
唐惠虎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文化局会同规划、计划、建设、房地等部门和相关区政府先后完成了商代盘龙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武昌辛亥首义园规划建议、中山舰文化旅游区建设总体规划论证、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编制、月湖文化艺术中心规划编制建议以及龟山历史风貌区规划建议等。其中盘龙城遗址系20世纪全国100个重大考古发现项目之一,其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首批36个重大项目库。这些工作也倾注了华中师大、武汉理工大、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海军工程大学等高校一批专家、学者的热忱和智慧。
六大保护工程的启动,标志着武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正在提速。
除此以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武汉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也开始迈上新台阶:武昌农讲所旧址、八七会议旧址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市文化局与市发改委、市旅游局完成了我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武汉在全国较早对大中小学生参观市直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受到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肯定和社会好评。2005年市直8座博物馆(纪念馆)接待观众近100万人次。去年,我市首次获准对馆藏文物进行鉴定,评定为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达17000余件。文物安全率达100%。
武汉博物馆主办的《武汉古代历史陈列》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殊荣,2005年该馆承担的国家级研究项目《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试点》第一期工程竣工,已通过国家文物局验收;武汉市考古所与武汉大学考古学系共同承担的三峡巴东旧县坪考古发掘工程,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配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市革命博物馆和八办纪念馆分别举办了《人民的胜利》和《武汉抗战》大型展览和流动布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两展览接待观众21.7万人次。2005年,市博物馆和省博物馆一起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为了整合武汉文博资源,我市还成立了武汉文物博物馆学会,统筹指导全市32家各类博物馆展务工作,其影响力已涵盖武汉城市圈各城市。
四个层面加大保护利用力度
作为自然资源独特和人文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武汉以“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众多文物古迹及东湖等风景名胜”构成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名城特色。
唐惠虎认为,武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驶入快车道后,所面临的问题和现实更具挑战性。
就武汉而言,对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在主城区范围内按4个层次进行:文物保护单位及近代优秀建筑的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地段的保护、旧城风貌区的控制、主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
我市目前已公布有178处重点文物单位,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1处、省级保护单位66处、市级保护单位101处、近代优秀历史建筑88处。这些文保单位绝大多数都得到比较好的保护。
重点保护地段是指文物古迹及近代优秀建筑分布密集、等级较高、保存较为完整且特色突出的区域,包括江汉路片、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红楼片、农讲所片、洪山片6个重点保护地段。武汉历史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辛亥武昌首义。正是这场爆发于武昌的革命风暴,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在远东创建了第一个共和政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世界的历史进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武汉也正是以其巍巍“首义之区”,独树一帜地跻身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因此对辛亥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虽保存了一定的历史风貌,特别是保存了红楼为代表的20处旧址、遗址,成立了辛亥革命博物馆,但尚需对整个辛亥首义文化资源进行进一步整合和梳理。
旧城风貌区主要为反映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和城市传统风貌的区域,早在1999年2月,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里,就明确提出了对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汉口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汉阳旧城风貌区、武昌旧城风貌区四大风貌区的保护利用。目前这四大风貌区所面临的现状各不相同:
汉口原租界风貌区的核心为一元路、青岛路和珞珈山路三个街区,现存1000多幢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尤其是数十栋典型欧式风格的建筑密布其间,让许多前来观光的外国人也备感惊讶,恍若步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建筑博物馆。
汉阳旧城风貌区,主要是显正街,包括一批教堂、古建筑、古刹、古树名木得以保存。
武昌旧城风貌区,以阅马场、昙华林、农讲所、长春观为核心的四大历史街区,保存了一定的历史风貌,一批历史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尤其是昙华林街区,集中展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修建的一批珍贵的欧式建筑和江夏民居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
四个风貌区中,汉口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令人瞩目。有着五百年沧桑史的汉正街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商业流通的主要形态,还是全国仅次于上海的外贸口岸和流通中心,众多的行会、会馆、票号遍布其间,遗憾的是这些遗迹、旧址许多已经消逝,甚至连最具汉正街特色的青石条路也基本无存。汉正街传统商贸区的保护已经引起市政府和硚口区、江汉区的高度关注。
主城风景名胜区包括龟山—月湖风景名胜区、东湖风景名胜区、墨水湖—龙阳湖风景区、南湖风景区。对这些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目前都已纳入规划,多数项目已开始启动。
各方联手推进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回顾20年来名城保护利用历史,唐惠虎认为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武汉还是幸运的,虽然也出现一些人为破坏和保护不力的现象,但由于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使整座城市基本的历史风貌得以保存。汉口原租界区、汉阳旧城区及武昌旧城区都集中向世人展示出武汉这座城市历史文化最具魅力的部分,显示出城市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历史积淀。
2006年既是我市保护利用工作的新起点,又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武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如何再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唐惠虎认为,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的“四大要素”,即文物的保护、优秀建筑的保护、滨江滨湖特色的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都列入工作议程,明确将进一步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措施的总体控制。目前我市正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精细的修编工作,修编委员会除了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还聘请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的具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的专家、学者参与,确保修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继续推进六大名城保护工程,目前这六大工程已全部启动,进展顺利;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汉剧、楚剧等地方剧种及汉阳高龙、花木兰传说、知音传说等都要纳入保护和利用的范畴;采取一切措施和多种手段,在彰显城市历史文化方面下功夫,利用好武汉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武汉人文旅游业;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展览,增强市民对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唐惠虎深有感触地说,经过20年的努力,人们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意识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和社会的进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产生认同,而伴随名城保护利用工作力度的加大,相信在“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名城保护和利用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突出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