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2-24来源:北京晨报
事实上,一些开发商也正利用这一点试图证明“伪房屋过剩说”。在一场公开辩论中,有开发商表示,房屋过剩的标志应该是价格的下降,但现在除了上海外,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始终都一路攀升,所以不存在房屋过剩问题。
张海旺通过研究发现,2005年三项重要指标同时都预示着房屋存在过剩风险,这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一是2005年房地产未开发土地面积占本年购置土地面积在2004年超过5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到近54%,如果这些土地完成开发并形成商品房,必定会大幅提高房屋供给。与此同时,房屋竣工面积占施工面积的比率却大幅降低至不到19%,而且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超过14%。
不过,张海旺认为,“当前房屋潜在风险主要是结构性问题,还未转化为公开风险。”正因为还未转化为公开风险,才给一部分人留下了漠视或掩盖的余地。
住房结构性过剩破解之道在于政府应该"归位"
许多地方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不合理,适合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和租赁能力的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住房严重供不应求,使得这部分家庭买不到或租不到合适的住房。因此,当前的所谓“过剩”是住房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而绝不是我们的房子多到了住不了的地步。
“住房过剩风险”为何被漠视?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三个房地产数据显示,我国面临着潜在的住房过剩风险。
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14亿平米住房真的过剩吗?
2005年前11个月,我国本年购置土地面积中,未完成开发土地面积近1.7亿平方米;按目前水平计算,我国商品房的年施工面积是年竣工面积的5倍多;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14亿平方米。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这三个房地产数据,揭示了一个问题———我国面临着潜在的住房过剩风险。
在房价不断上涨的今天,突然传出“住房过剩”这样的声音,实在是让人有点难以接受。按照常理,既然住房存在过剩,那么房价就应该逐步下调才对,但是实际上房价走势却始终一路攀高。空置房的存在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空置的绝大多数都是一些中高档住房,而经济适用房之类的低档住房则鲜见“空置”一说。
建设部官员:经济房的大门应该对假穷人紧闭
国家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2006年要落实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与管理的各项政策,严格供应对象和申请审查。而不久前,广州市多个部门召开工作会议不经意中传递了一个信息:广州将重启经济适用房计划。联想到建设部将2006年定为“鼓励住房消费年”,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声明透露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信息——2006年,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将受到政府更大的关注。
看世界各国如何限富人买房炒房经济隐忧凸现
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越来越热。在不少人为“基本住房”发愁时,改善性购房和投资性购房的强劲势头令国人关注。对此,国土资源部的高级官员表示,我国已在研究征收不动产税,它将保证个人居住的基本需求,对于别墅、低密度住宅,税率肯定要高,基本住宅之外多出来的那一部分住宅,税率也要高。为此,本报驻外记者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让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的想法和做法。